

临汾新闻网讯 张增发,男,1930年生,翼城城关镇(现唐兴镇)封比村人。自幼生活在这个花鼓盛行的村庄里。每年村里闹社火,老艺人们高超的花鼓技艺,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,从小就喜欢这种传统文化。张增发12岁时,拜当地花鼓高手李来贵为师,开始了他的花鼓生涯。张增发勤奋好学,不怕吃苦,仅仅一年功夫,就担当了领舞角色进县城参加元宵节社火表演,他头扎朝天小辫,站在一人高的双杠上如履平地,动作潇洒、帅气,鼓声响亮,造型优美,轰动县城,名声大震,被人们称为“花鼓十三红”。
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。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,为他传承翼城花鼓技艺增添了无穷的力量。他训练更加刻苦,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,技艺日渐纯熟。
为了使自己走上更高的舞台,张增发遍访翼城花鼓高手,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,弥补自己的不足,练就了一身绝活儿,从一鼓到多鼓,从平地到杠上,无不信手拈来。重要节日和庙会,常常活跃着他的身影。在高高的杠子上,他轻松自如,踢腿掏打、拧身转腰潇洒飘逸。在地上表演更是精彩,身体不停地腾、跳、跺、碾,双手挥舞鼓槌,快速地掏腿绕腰猛敲鼓面,引来满场喝彩。
张增发的花鼓艺术风格可概括为:鼓点清脆爆响,动作潇洒奔放,粗犷不失活泼,刚中有柔,柔中带刚,气势恢宏。同时,他还十分注重面部表情,总是以幸福的笑容、真挚的情感传递着他对党和祖国、对美好生活的歌颂,因而他的表演能引起观众共鸣。
张增发一生酷爱花鼓艺术,为花鼓的传承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。他打破“花鼓技艺传男不传女”的陋习,顶着重重责难和巨大压力,率先在封比村培养了一批女子花鼓手。对传统套路进行大胆改革创新,去掉“女苗子”和“丑角”,改为男女鼓手轮番上阵再混合对打,动作幅度由小到大,节奏由缓变急,气氛由低到高,给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。在实践中张增发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击打方法,对各个动作起了名称,如“馒头槌”推拉槌”拐槌”勾槌”乱翻槌”等等。对常用舞姿也一一规范了名称,形象、好记、易学,很受学员们的欢迎。
为使翼城花鼓在更大的范围传播,张增发对上门学艺的单位和个人总是有求必应。
1961年,山西歌舞团先是派演员到封比村跟他学习花鼓技艺一个月,之后又邀请他到省歌舞团担任花鼓教师一年有余,使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登上了大雅之堂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他先后应省内大同市、雁北地区(部分县)、襄垣县、万荣县(现属运城市),省外天津市歌舞团、陕西、河南等十多个文艺单位邀请传授花鼓技艺,使古老的花鼓之树根扎神州大地,誉满四面八方。
张增发矢志传播花鼓文化的无私精神,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。1956年春节,以张增发挂帅的封比花鼓队在翼城社火节上被评为一等奖,同年他又代表山西参加了全国二十四省市民间艺术大会,他表演的花鼓节目技压群芳,被评为优秀节目还拍成了电影;1984年在太原举办的“山西省歌颂伟大祖国文艺调演”中翼城花鼓荣获集体表演奖,他个人荣膺表演一等奖。1983年张增发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。